parallax background

藍染陳明理

三峽早期是北臺灣淡水河上游開發相當早的沿河聚落、重要市集。沿著大漢溪,三峽上接桃園大溪,下通臺北大稻埕,便利的河運帶來繁榮的市街發展,製樟、木材、染布、煤礦都發達,特別是染布業,淡水河上游為山藍(大菁)主要產地,三峽緊鄰大漢溪,兼備漂洗布匹、運輸之便,清末民初時期一度躍為北臺灣染布中心,光是民權老街就有金聯春、林元祥、元芳號、林茂興、吳服店、林榮祥等十幾家染坊,盛極一時。

陳明理說,其實在地人不怎麼逛三峽老街,但十多年前他們一群人為了研究藍染,扎扎實實走訪探查老街好多趟,發現老街上的確有過許多染坊,店雖然不在了,但招牌還留著,磨石子、泥塑或雕刻在石柱門匾上,簡直就像現在的ISO認證一樣,當年可是得來不易的生產販售許可證明。她感嘆:「這些具有特色的在地文化、光榮的歷史,卻快要跟染坊一樣從三峽徹底消失了,我們是不是該做些什麼,才能把藍染留給下一代?」


誰都沒把握這條藍染工藝復興之路能走多久,
  但既然決定要做就要到位,
  希望可以在三峽本地進行藍染種子教師的培訓,
  從我們手上,把藍染的薪火傳下去。

陳明理原是一名花藝老師,在早期「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保守年代,身為大家族的長女,父親開明的讓她學了花藝、取得日本教授級證照,成為人人尊敬的「先生」。「學藍染則完全是無心插柳。」陳明理說:「我從小就喜歡到處撿老東西,長輩、親戚、鄰居不要的老照片、老建材,別人當破銅爛鐵,卻常被我撿回來當寶貝收藏。」一次三峽文史工作室(現三角湧文化協進會)要舉辦三峽老照片回顧展,輾轉打聽到她手上有一堆老寶貝來借調,而她發現竟然有一群人跟她一樣熱愛舊文化、舊事物,就這麼加入文史工作室成為一員。當時工作室為了維持運作,常接文建會及政府的標案。「賺到經驗也賺到累,最可惜的是辛苦執行的成果資料到最後都是公部門的,無法留在本地。因此大夥都在想,到底能為在地做些什麼留下來?」

他們發現三峽早期的藍染產業非常發達,在化學染料興起後迅速沒落,沈寂至今,踏遍老街訪問耆老,卻一無所獲。「我們甚至跑到桃園大溪及南投工藝研究所等地蒐集資料,許多人對於臺灣早期這項重要產業幾乎都沒有印象了,只有我們這一群傻子到處奔波,想辦法看能不能起死回生。」

後來在工藝研究所找到曾經到日本把整套藍染工藝學回來的馬芬妹老師,以及致力推動台灣天然染織的陳景林老師,瞭解馬藍植物生長環境,採摘與菁礐探查。跟著老師從零開始學採藍草,也開始土法煉鋼,自己學做染液,全靠自己摸索,做出來也不知道成不成樣。陳明理回憶起當年勇,笑說歐巴桑的勇氣凡人無法擋:「山藍適合在六月、十月採摘,正好是酷熱的時節,產地荒廢了八十幾年,周邊荒煙蔓草的,而且大多分佈在溫暖潮濕的半遮蔭山坡上,不容易採摘,得小心防蛇、防蟲、防蜜蜂,從頭包到腳全副武裝才敢上場。採回來再根據零星資料,一小桶一小桶的試做,失敗率非常高,一失敗就長蟲,但大家都捨不得浪費原料,只能把蟲撈掉重新來過。」

2000年,這群「找尋失落的三峽染」的成員組成「三峽傳統染色工藝技藝復原團隊」,隔年成立三峽染工坊,準備長期抗戰。看到她們的努力,新北市政府從2002年起舉辦三峽藍染節,從認識、推廣藍染開始,一步步重新建立鎮民及外地遊客對三峽藍染的印象。除了藍染DIY,並舉辦各種藝術、音樂欣賞、旅遊活動,在一場場充滿文化氣息的饗宴中,充分體驗藍染「藍與白」簡單卻豐富的無限魅力。

這場「搶救藍染大作戰」並不容易。陳明理表示:「大家都沒把握這條『藍染文化復興』的路能走多久,但是既然決定要做,就要做得到位。希望可以在三峽本地進行人才、種子教師的培訓,從我們手上,把藍染的薪火傳承下去。」


一個人的時間、體力有限,
  我想投注在自己認為值得的事情上。

臺灣適合製作藍染的植物有四種,分別是馬藍、木藍、蓼藍及菘藍,北部以山藍為主,中南部則以木藍作物為主。十公斤重的「藍」才能做一公斤的染靛,而且植物是活的,為了防止凋萎腐敗,凌晨三、四點就要上山,八、九點就要趕快回來進入染液製程。「染液要吃糖、要喝酒,蜂蜜、麥芽都不夠看,後來改用高單位葡萄糖幫助染液滲透到纖維裡,再加上米酒殺菌,才維持住染色力與穩定性。」有人形容製作染液像培養滷味用的老滷般講究,陳明理望望家中那幾缸養了十幾年的染液,笑說:「一不小心就整缸壞給你看。簡直比顧小孩還麻煩。」

三峽藍染技法復育借鏡以日本、韓國及中國雲南為主,分為蠟染、型染、縫紮染、夾染四大類。陳明理母親是裁縫師,她從小玩針線長大,最擅長的藍染技巧,自然是「綁紮染」。顧名思義,即是用縫衣線或橡皮筋為工具,把布縫密、綑綁、包覆或填塞起來,以防止染液滲入,稱為「紮花絞花」,然後將布浸入藍靛染液,過程中必須藉由手的揉壓,使染色均勻,染好後把縫衣線或橡皮筋拆開,再進行水洗、皂煮、晾乾,圖案層次就會自然浮現。其他還包括以木棍或夾子定型再染色的「夾染」、以柿子刻出造型或現成型板定型後再染色的「型染」、以熔蠟做為防染劑的「蠟染」。藍染手法簡單,卻能產生千變萬化如山水潑墨畫般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同一個製作者,也會因染色或技法上稍微差異而做出不同的作品。陳明理說:「每一塊藍染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就是手工的獨特價值。」

如今三峽染工坊已蔚為大臺北地區最便於體驗藍染工藝的據點。但陳明理觀察,目前來染工坊上課的學員,絕大多數都是因為好奇或對本土文化有興趣來體驗,她苦笑:「好像還沒看過為了創業或就業而來,可能大家都覺得這個市場太小了。」不過她仍誠心建議,復興傳統產業重點是「先救活再說」,但如果想要以之為創業項目,就要眼光放遠、敢於突破傳統,除了練好基本功,作品要呼應現代社會的生活需求,同時提高自己的耐力、抗壓性與藝術視野,才能在這個高變化的網速時代,為傳統產業掙得一席之位。


她將綁紮染技法加入拼布手法,
  透過異材質的結合,讓藍染作品面向更豐富,
  愈是傳統,愈是要與時俱進。

不知從何時開始,陳明理的工作重心從花藝逐漸移轉到藍染,現在幾乎是「一日不可不染」,花藝倒顯得無足輕重了。「一個人的時間、體力總是有限的,我想要投注在值得的事情上。」前陣子她興致勃勃跟著染工坊成員到日本名古屋有松町學習12種植物染,「一人學一種,回來再互相教,這樣每個人都有機會學得會。」有趣的是,辛苦染出來的作品,她常捨不得賣,無償借展倒是十分慷慨大方。單身未婚的她說:「這就跟我的孩子一樣,希望有更多人認識它、喜歡它。」

「藍染學」永無止境。論色澤,藍染具有「日晒皂洗色澤不退之深藍」,古樸又耐看;論設計,透過染料與時間的雙重作用,一方素白布巾會呈現千百種不同的樣貌,要說獨一無二,除了藍染,誰與爭鋒。為了推廣使用族群,陳明理開始將綁紮染技法加入拼布手法,透過異材質的結合,讓藍染作品面向更豐富,除了圍巾、包包、衣衫等,還有壁飾、燈罩,連現下流行的茶飲外帶提袋也有。「愈是傳統,愈是要與時俱進。」她說。



【Youtube】
連結

【職人座右銘】
藍染變化無窮,每天都有不同的驚訝,是我生命的活力來源。

【職人小檔案】
●姓名:陳明理
●所屬工作單位名稱/職銜:三峽染工坊/講師
●出生年份:1951年
●產品項目:藍染
●學歷:西湖工商商業科畢業
●主要經歷:
1989 赴日參加中日交流花展並取得「華道池坊教授」資格
1991 中華民國花藝研推會歐式花藝進修
1991~1996 「縣府老闆娘」插花講師
1995 「百年風華三角湧」花藝展
1998 「田園生活花藝造型嘉年華」花展
1999 成立「三峽傳統藍染技術復原」工作團隊
1990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藍靛紮染技術研習」
1990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找尋失落的三峽染」
1992 參與新北市政府成立第一屆「三峽藍染節」展出作品
1992 師大人文教育「染色工藝」課程
1992 不定期至馬祖南竿擔任拼布教學
1995 土城看守所女所「藍染技術培訓」講師
1996、1998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流轉客家風華」服飾開發成果展
1996~2000 三峽、鶯歌「松年大學手工藝植物染拼布教學講師
1997~迄今 三峽染工坊推廣傳承教學及系列展
●代表作品:貓頭鷹壁飾、貓頭鷹雙面被、牡丹富貴壁飾
●得獎紀錄:無
●出版著作:無
●聯絡方式:
地址:新北市三峽區中山路20巷3號
電話:02-8671-3108、2671-8058
●社群臉書粉絲團網址:三峽染工坊https://www.facebook.com/%E4%B8%89%E5%B3%BD%E6%9F%93%E5%B7%A5%E5%9D%8A-201573859876658/
●官網:三角湧文化協進會http://www.sanchiaoyung.org.tw/front/bin/home.phtml
●產品展售據點:
店名:三角湧文化協進會附設三峽染工坊
地址:新北市三峽區中山路20巷3號
電話:02-8671-3108、2671-8058
營業時間:周二 ~ 周日 12:00 ~ 21:00 (周一公休)
電子信箱:scy.college@msa.hinet.net
●開課資訊:藍染DIY體驗課程:非假日接受20人以上團體預約,操作時間約2小時,費用每人約200元(含材料、講師費),未滿20人須加收500元講師費;每週六、日10:00~16:00開放遊客體驗不限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