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品觀點:永續發展仍是人類艱鉅的挑戰

12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2012-09-10 10:22:41

  在各界一片狐疑當中,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終於在6月22日閉幕,並且產出一份「大家都不高興」(大會秘書長用語)的共識文件,內容包括消除貧窮、糧食安全與營養、永續農業、水與環境衛生、能源、永續旅遊、永續運輸、永續城市與人類居住、健康與人口、促進就業與加強社會保護、海洋、發展中的小島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非洲、區域努力、減少災害風險、氣候變遷、森林、生物多樣性、荒漠化土地退化和乾旱、高山、化學品與廢棄物、永續消費與生產、採礦、教育、性別平等與增強婦女權能等。

1983年12月,聯合國大會決議成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 ,其目的有四:1. 提出長程的環境策略,以達成未來永續的發展;2. 建議維護環境的方法,促成開發中國家的合作,達成共同互惠的目標;3. 促使國際間更有效地處理環境的問題;4. 共同解釋長程的環境發展,共同努力保護並提升環境。為此WCED每10年籌備UNCSD(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會議,今年是第三次舉辦大會,本屆大會二個主題分別為綠色經濟及永續發展機制。

  然而,永續發展委員會只是聯合國一個非正式組織,是為特定目的所設立的功能性組織,無法像大多數國際公約一般,經常性的召開締約國大會,也無法產生具拘束力的文件。其無法滿足大家的需要,甚或遭致批評,毋寧是意料中事。

  此次大會共識文件「我們要的未來」計有283點,其中針對綠色經濟的定義仍相當模糊,如何藉由綠色經濟的推展而獲致永續發展,更是諱莫如深。難怪有人質疑綠色經濟的提出僅是主流政治群體的「方便門」,將繼續導致自然資源與環境進一步市場化而遭受破壞。

此外,會前歐盟建議參照世界貿易組織(WTO)或國際勞工組織(ILO)模式,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為雛型,成立「專屬聯合國之環境機構」(WEO)之構想亦未獲採納。雖然共識文件承諾將提供來自聯合國的經常性預算,跨大環境規劃署之財源,但具體金額與期程仍不清楚。環境規劃署已成立40年,至今妾身未明,未來是否能如同文件第88 (a)點所期待,建立環境署理事會普遍會員制,爭取更多國家加入,有待觀察。

  至於文件提及未來透過設立高層政治論壇取代、甚至強化永續發展委員會,但由於論壇形式與組織架構不明,論壇亦同樣無法產生具有約束力的協議,指望透過更頻繁的會議與意見溝通來達成具體、大尺度的永續目標與承諾,可預見是難上加難。而將來功能強化的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如何與高層政治論壇協調與區隔,避免任務和活動重疊,則是一大難題。

  綜合此次大會的現場觀察,可歸納幾點提供國人參考

  聯合國正式機構之間的永續對話逐漸加強,但仍有認知落差: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主持的聯合國系統的周邊會議而言,聯合國相關機構主事者,已經逐漸意識到永續發展要兼顧環境與社會以及社會正義的追求,但是,機構間的協調聯繫仍待加強,周邊會議現場甚至還會為了機構間的座位安排而不滿,可見移除本位主義之艱難。

許多災害風險與戰亂頻仍的國家的永續發展道路正要起步,更需得到重視:大會的周邊會議中,有許多場次是由國家所舉辦,特別是像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等,顯示各該國家亟思轉型,並且正視永續發展的價值。阿富汗的環境部長提出各項數據,說明該國自然資源的豐富現況,多達七個沙漠區、濕地,孕育生物的多樣性,並以今年設置的首座國家公園而自豪。這些國家的永續發展路徑,值得持續關注。

  世代的聲音蔚為主流,是永續發展的支柱:永續發展的定義就是滿足當代的需求,但不損及以後世代的需要。因此,世代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由基督教青年會舉辦的周邊會議,就邀請到黎巴嫩、南韓、瑞典及聯合國官員到場與會,足見其份量。事實上,去除貧窮、免去戰亂不就是永續發展的最重要方法?預料這股聲音與力量,將會是支撐永續發展的基礎,在各個領域上都會更加得到重視。

人民高峰會的訴求未能彰顯,永續發展頓失力量:由於此次大會主辦國巴西政府頗有不計一切,一定要產出共識文件的雄心壯志,因此刻意區隔民間團體的聲音,以隔離爭議,因此將人民高峰會的場地調度到距離主會場相當遙遠的地方,使得人民的聲音很難得到關注,引起許多批評。

  台灣推動永續國際交流,官民合作模式不可或缺:此次環品會成功申請大會官方周邊會議,並以森林、生計、綠色經濟為題,邀請環保署、林務局、巴西、墨西哥、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等講者,促成多邊交流,顯見,聯合國場域的國際交流,官民合作不可或缺,如何有更緊密的伙伴關係,共同為台灣發聲,應值思考。

  Rio+20不會是人類永續發展的終點。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時刻緊記自然資源的稀缺性與環境破壞的不可回復性。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人類無法獨善其身,一定要兼顧自然並與自然和平共存。這一切都需要我們以智慧、勇氣,跨世代合作與努力。

後記:本文部分內容已刊登於101年6月26日 中國時報 A15 時論廣場。

更多環報資訊